n135514

标签: 杭州社会新闻

【#杭州地铁回应乘客充电宝自燃#:清客处置现已恢复正常】8月16日,南都N视频记

【#杭州地铁回应乘客充电宝自燃#:清客处置现已恢复正常】8月16日,南都N视频记者从杭港地铁获悉,杭州地铁1号线往萧山国际机场方向一名乘客的充电宝自燃冒烟,车上乘客使用灭火器处置,杭港地铁安排列车于打铁关站清客退出服务,目前1号线发车间隔已经恢复正常。8月16日,有乘客发帖称,其乘坐杭州地铁1号线往萧山国际机场的列车从西湖文化广场站出发后,在最后一节车厢听到有乘客叫嚷。然后突然闻到阵阵浓烟和烧焦的气味,最后一节车厢的乘客都往旁边车厢跑。该乘客表示,“好在列车马上就到了打铁关站,门一开大家一起跑下了车,其他车厢的乘客也被地铁工作人员叫下了车,列车清空后,就空车开走了。”
🌛“太不可思议了,这样的人怎么会捡垃圾?”杭州有这样一位拾荒老人,常年在大

🌛“太不可思议了,这样的人怎么会捡垃圾?”杭州有这样一位拾荒老人,常年在大

🌛“太不可思议了,这样的人怎么会捡垃圾?”杭州有这样一位拾荒老人,常年在大街上翻垃圾桶,捡易拉罐,卖废纸壳......当人们得知他身份时,都感到非常惊讶。这个老人到底是做什么的?为什么会让人们想不通他会捡垃圾呢?夜幕降临,杭州朝鸣大街上的行人渐渐稀少。此时,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推着一辆小推车,沿街细心翻找垃圾箱。他弯下腰,从垃圾桶里捡出易拉罐和纸壳,仔细地分类放好。这样的场景,在朝鸣大街已经持续了很多年。街坊邻居们对这位老人并不陌生。每到夜里十点以后,他总会准时出现在街头,在垃圾桶边忙碌着。他的衣着整洁,身板笔直,与一般拾荒者的形象大不相同。渐渐地,关于这位老人的议论在街坊间传开了。"这不是王教授吗?他怎么会在这里捡垃圾?"路过的居民们经常这样低声议论。有人说他是财迷,明明有稳定的退休金还要和贫困者争抢这点收入;也有人觉得不可思议,一个德高望重的教授,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情?这位老人叫王坤森,1931年出生于浙江杭州。他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是一部小型的中国现代史。年轻时,他在部队担任军官,为国家的军事建设贡献力量。1978年10月,他转业到了浙江医科大学,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在浙江医科大学,王坤森主要负责国防教育工作。每年开学季,新生们都会在他的课堂上认真听讲。他的教学风格严谨而富有激情,让许多学生对国防教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教育岗位上,他始终保持着军人的作风和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随着年龄增长,王坤森退休了。按理说,这个年纪的退休教授应该在家安享晚年,跟随儿孙享受天伦之乐。但是王坤森选择了一条不一样的道路。他住在杭州潮鸣街道的刀茅巷社区,过着看似普通却又格外特别的生活。在这条街道上,王坤森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他不是为了养家糊口而拾荒,也不是因为生活所迫。白天,他是令人尊敬的王教授;夜晚,他是默默无闻的拾荒者。这种反差让许多人感到困惑不解。但事实往往比表面看到的要复杂得多。王坤森选择在深夜拾荒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注意到白天拾荒的人大多是靠此维生的贫困者,于是特意选择在夜间工作,不与他们争抢这份收入。这个细节,体现出了一位知识分子的善良与体贴。就这样,一位退休教授成为了夜晚街头的常客。他弯腰捡拾的身影,成为了朝鸣大街上一道特殊的景象。这个看似不合常理的选择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街坊邻居们议论纷纷,都想知道真相。1991年,一张照片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照片中,一位女孩名叫苏明娟,她的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这张照片像一面镜子,让王坤森看到了自己年少时的影子。从那时起,一个想法在他心中逐渐成形。2012年,王坤森在媒体上看到了常山女孩徐玲玲的求学故事。女孩因为家庭困难,面临着辍学的危险。这让他下定决心付诸行动。通过多方打听,他联系上了徐玲玲,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助学行动。从2012年到2016年,他累计资助了18000多元,帮助徐玲玲顺利完成学业。然而,退休金虽然不少,但王坤森和老伴常年的医药费开支也不小。为了能持续资助贫困学生,他开始思考新的办法。回想起自己童年时期为了生计捡拾煤渣的经历,他萌生了通过拾荒来筹集助学金的想法。寒冬腊月,当人们在温暖的房间里休息时,王坤森仍然坚持着他的夜间拾荒工作。街边的路灯下,他的身影伴随着寒风移动。有时遇到下雪天,他仍然准时出现在街头。经过一个月的辛苦,他能攒下四五百元钱。再加上和老伴省吃俭用,每个月能拿出约5000元用于资助贫困学生。这样的选择曾让家人很是担忧。他们劝说王坤森不要再去拾荒,认为这样会影响身体健康。但王坤森用行动证明,帮助他人的真心比什么都重要。渐渐地,家人们也理解并支持了他的选择。街坊邻居们给王坤森起了个特别的绰号——"蝙蝠侠"。不是因为他像电影中的英雄一样打击罪犯,而是因为他像蝙蝠一样在夜晚行动,默默地做着善事。这个昵称,包含着大家对他的敬意和喜爱。多年来,王坤森通过拾荒和节俭的生活,先后帮助了七名大学生完成学业。2021年,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项目诞生了——浙江大学设立了"王坤森助学金"。这个助学金的设立,让更多社会爱心人士参与进来,扩大了资助的范围。2017年,王坤森入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候选人。这个平凡却又不平凡的老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他的故事传开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助学行动中来。如今,"王坤森助学金"已经帮助了更多的贫困大学生。这些受助的学生们,带着感恩的心继续自己的求学之路。老人的善举,像一粒种子,在社会的沃土中生根发芽,影响着更多的人。这就是那位在垃圾桶旁忙碌的老教授,这就是那个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拾荒者。他用行动告诉人们,助人为乐不分贵贱,善良可以以任何方式表达。在他的故事里,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位老人的坚持,更是一个时代的温度。
杭州上城区市监局、饿了么、钉钉开展数字化合作,探索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新模式

杭州上城区市监局、饿了么、钉钉开展数字化合作,探索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新模式

近日,“网络餐饮食品安全政企共治”合作研讨会在杭州举办。...张洪阁在活动中指出,此次合作基于数字化和AI技术,让食品安全监管可视化、可抓取、可分析、可管理,为社会共治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可复制的路径,期待合作能够早日...
【#西溪湿地喊话严禁采摘野生菌#】“红伞伞,白杆杆,吃完一起躺板板……”这句在社

【#西溪湿地喊话严禁采摘野生菌#】“红伞伞,白杆杆,吃完一起躺板板……”这句在社

【#西溪湿地喊话严禁采摘野生菌#】“红伞伞,白杆杆,吃完一起躺板板……”这句在社交媒体广为流传、带着警示意味的歌谣,近日成了杭州西溪湿地景区的现实安全警示。入夏后,湿地草木繁茂,野生菌类进入生长旺季,吸引一批批“深夜采菌人”铤而走险。社交平台上,采菌分享不停,有人展示后备箱装满三四十斤野生菌的“战利品”,直言“根本捡不完,只要有体力24小时都有”。与此同时,杭州市西溪医院急诊科最近收治了一位食用朋友赠送的野生蘑菇后剧烈恶心、呕吐、腹泻的市民,诊断为典型的胃肠炎型毒蘑菇中毒。“他们往往认为夜深人静不易被发现,但湿地地形复杂,且很多区域未对游客开放,稍有不慎就会迷路或陷入沼泽。”西溪湿地相关负责人告诉潮新闻,入夏以来,景区已劝离50余起违规采摘野生蘑菇行为。7月至今,已组织30余人次开展水陆联合查,每月由部门负责人带队的专项行动不少于2次。针对社交平台上出现的野生菌采摘分享,甚至有市民凌晨前往西溪湿地周边采摘的情况,西溪湿地景区8月13日通过小红书、微博、视频号发布公告,严禁任何单位或个人在湿地及周边区域采摘野生菌子。公告强调,需警惕来源不明的野生蘑菇及制品,发现违规采摘可向景区管理部门举报。(潮新闻记者戴佳轶)
浙江杭州,40岁女子陪老板出差,应酬时喝多了,老板将其抱回酒店,并让保安打开他房

浙江杭州,40岁女子陪老板出差,应酬时喝多了,老板将其抱回酒店,并让保安打开他房

浙江杭州,40岁女子陪老板出差,应酬时喝多了,老板将其抱回酒店,并让保安打开他房间,将女子抱了进去,并强行与女子发生了关系。完事后,女子要求老板道歉。老板骂女子不知好歹。女子咽不下这口气,报了警,要求认定工伤。老板死不承认,没想到警方一帧一帧的查看监控,发现了一关键性证据,老板悲剧了。崔女士(化名),曾任天津一家知名汽车核心零部件制造商的销售总监,年收入过百万,职业上颇有声望。2023年9月22日晚,她因公出差来到杭州,陪同公司领导王某参加商务宴请,宴请对象是重要客户。当晚,他们在一家环境雅致的日料餐厅就座,一切表面上看似寻常的商务应酬,没有任何异常之处。饭局进行到一半时,王某通过微信给崔女士发来一条消息,内容十分直接:“你陪着多喝点,我快挂了!”这是一种命令性质的要求,崔女士身为下属,出于职业考虑和无法拒绝上司的压力,只能硬着头皮一杯接一杯地喝酒。尽管她的内心已感到不适,但面对老板的命令,她只能忍耐。当崔女士以为结账离开,终于可以结束这场折磨时,王某又叫服务人员加了两瓶酒,强行让她继续饮用。酒精在短时间内迅速作用于她的身体,崔丽丽很快彻底失去意识。随后,酒店监控记录显示,王某在崔丽丽完全失去知觉后,并没有将她送回自己的房间,而是径直抱向了自己的酒店房间。酒店员工看到异常上前询问,却被王某巧妙搪塞过去,不愿说明情况。为了顺利将崔女士带入房间,他甚至指使保安刷开了房门,强行将她抱了进去。崔女士在醉酒状态下完全无力反抗,而王某则借助职权和他人协助,实施了明显的控制行为。第二天凌晨四点,崔女士缓缓醒来,发现自己身处一个陌生的房间,昏黄的灯光依旧亮着,周围的一切让她感到无比陌生和恐惧。她低头一看,发现自己的衣物凌乱不堪,贴身衣物被随意丢在桌子上。而她的老板王某,竟只穿着一条内裤,睡在旁边的床上。惊恐和羞辱让崔女士瞬间崩溃,她忍不住嚎啕大哭,内心被深深的恐惧与绝望包围。慌乱中,她抓起衣服,心跳如鼓般急促,跌跌撞撞地跑回自己的房间。事发后,崔女士鼓起勇气找王某对质,希望得到一个合理解释。可是,王某却编造谎言,称自己之所以帮她脱衣服,是因为她房间门打不开,又身体不适吐了。崔女士无法接受这种荒谬的说法,坚持要求王某正面道歉。面对她的坚决态度,王某立刻翻脸,咆哮道:“别不知好歹!”他的无耻和嚣张,让崔女士心彻底凉了,而公司内部的冷漠和敷衍更让她对整个职场环境感到绝望。2024年4月2日,法院作出判决,王某因强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令崔女士没有想到的是,判决下达后,公司人力资源部门找到了她,但他们并非来关心或安慰,而是以解决“问题”的名义出现。公司提出,可以支付十个月的工资作为“补偿”,但附加条件是她必须签字放弃申请工伤。这笔钱实际上是公司试图用来压制崔女士,意图把刑事案件与企业撇清关系。崔女士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笔金钱,不久之后,公司以“无故旷工”为由,将她解除劳动合同。被公司开除后,她开始为自己的工伤认定奔走。为了这件事,她耗费了近两年的时间,把所有的证据整理成了233页的材料。她向杭州市人社局提交了申请,人社局在审查后,采纳了她的观点。2024年12月3日,崔女士终于收到了那份来之不易的《认定工伤决定书》。今年3月25日,劳动仲裁结果:原公司被判决支付其停工留薪期工资等,共计111万余元。她赢了,赢得了两场官司。这个过程有多煎熬,付出了多少心力,可能只有她自己最清楚。她用自己的坚持证明了一件事,面对不公和侵害,除了忍气吞声,我们还可以选择反抗到底。这件事的意义,已经超出了她个人的得失。它也给所有公司提了个醒,员工的权益和尊严,不是可以随意打发和切割的。或许,这就是她这场漫长斗争,给我们所有人带来的最大价值!那么,你对这个事情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徐冬冬尹子维定居杭州没想到啊!徐冬冬尹子维居然成了杭州“新居民”。看他们社交账号

徐冬冬尹子维定居杭州没想到啊!徐冬冬尹子维居然成了杭州“新居民”。看他们社交账号

徐冬冬尹子维定居杭州没想到啊!徐冬冬尹子维居然成了杭州“新居民”。看他们社交账号,不是在逛杭州老街,就是在品尝杭帮菜,已然融入这座城市。期待他们分享更多杭州生活,解锁不一样的浪漫日常。​​​
滴滴打车里程19554.14公里。但感觉每次打车都是被迫打车。毕竟打车就像是抽盲

滴滴打车里程19554.14公里。但感觉每次打车都是被迫打车。毕竟打车就像是抽盲

滴滴打车里程19554.14公里。但感觉每次打车都是被迫打车。毕竟打车就像是抽盲盒。臭车,小板凳,都非常难受。[笑着哭]​​​
杭州一公司老板掏出10万元,给患白血病的女子救治,而且不愿透露任何信息,但留下一

杭州一公司老板掏出10万元,给患白血病的女子救治,而且不愿透露任何信息,但留下一

杭州一公司老板掏出10万元,给患白血病的女子救治,而且不愿透露任何信息,但留下一句话令我们深思:“不为别的,我们都是中国人”。真的好感动,眼泪都出来了,有时候家人都不一定能做到,更何况是个陌生人,先生大义,不为出名,只为能帮助天下人,先生就是像古人一样,不为别人,只为天下能健康,这是不是正能量?是不是人间大爱?
#姑娘等奶茶5小时小哥称非喝不可了#【爆单!杭州女白领苦等奶茶5小时,外卖小哥:

#姑娘等奶茶5小时小哥称非喝不可了#【爆单!杭州女白领苦等奶茶5小时,外卖小哥:

#姑娘等奶茶5小时小哥称非喝不可了#【爆单!杭州女白领苦等奶茶5小时,外卖小哥:你非喝不可了】#点了杯奶茶商家倒欠我五毛钱##不是所有女生喝奶茶都需要很久#8月7日立秋,“秋天第一杯奶茶”登上各社交平台热度榜,立秋的仪式感引发了多家店铺出现爆单。比如,8月7日下午2点左右,某品牌湖州织里多家门店显示爆单——先是湖州织里浙北店制作杯数直冲898杯,门店因繁忙紧急暂停线上点单。截至记者发稿前,该店已排队至1162杯,预计等待时间长达8小时25分钟。“好几家门店已停止接单,电话也打不进去。”在附近上班的王女士无奈地感慨,“也不知道今天还能不能喝上。”全国多地奶茶店也大排长队,有的奶茶门店显示“前方300杯待制作”,预计等待205分钟(超3小时),上海、苏州、北京等城市同样出现百杯以上积压订单。杭州的张小姐,整整等了5个小时才等到这口奶茶,而等她真正喝上这口奶茶,得是11个小时以后。今天中午12点,家住余杭的张小姐在某平台点了2杯奶茶,当时显示1个小时可以送到,张小姐想正好可以拿上去单位。但是直到下午5点30分,张小姐已经在单位上了好一会班,奶茶才送到家。张小姐晚上10点才能下班,也就是说,等她真的喝上这一口要晚上11点了。当时外卖小哥留言说:看来你是非喝不可了吗?张小姐现在想来也是有点后悔。据天天看余杭,确实今天余杭不少奶茶店,需排队100杯以上的门店比比皆是。最夸张的是位于文一西路杭州亲橙里店的某奶茶店,显示“前方682杯待制作”,预计等待317分钟(超5小时)。在未来科技城宝龙广场的某奶茶店内,从早上9点一开门就持续爆单。店里各个能摆放奶茶的地方,全都堆满了奶茶。店员告诉记者,目前店内还有300杯奶茶正在制作,“我们今天一共5个人,根本忙不过来。”所以三点多的时候,他们不得不把线上的点单小程序临时关闭,“这已经是今天第五次还是第六次关了,前面的订单实在太多。”店员告诉我们从早上开始就是满负荷状态,一刻不停地做奶茶、打印小票。“今天根本没有休息过,这样的爆单状态估计会一直持续到打烊。”今天,你喝上了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了吗?(来源:潮新闻综合自小编朋友圈、每日经济新闻、新黄河、新闻晨报、潮新闻记者何慧婷、何泠瑶、天天看余杭)
2011年,杭州31岁女子空手接住从10楼坠落下来的女童,巨大的冲击力造成她的手

2011年,杭州31岁女子空手接住从10楼坠落下来的女童,巨大的冲击力造成她的手

2011年,杭州31岁女子空手接住从10楼坠落下来的女童,巨大的冲击力造成她的手臂断成三截,粉碎性骨折,公司得知,当场奖励女子20万,谁知,只因为女子将这20万自留,就遭到网友的唾骂,如今她们过得怎么样?十年过去,当年的喧嚣早已散尽,吴菊萍这个名字也不再是媒体追逐的焦点,她如今是阿里巴巴公益部门的一名普通员工,每天忙着公司的公益项目,过着普通人的踏实日子。不过,她的生命中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当年被她从十楼接住的小女孩“妞妞”,现在亲热地管她叫“干妈”,两家人的情谊,就这么在时间里越沉越香。从万众瞩目的英雄,到回归生活的普通人,这十年,吴菊萍获得了新生,也付出了旁人难以想象的代价。她曾以为,那惊天一接换来的手臂碎裂是最大的考验,可她没想到,一场更猛烈的人性风暴,早就在荣誉的光环下等着她。2011年7月2日下午,吴菊萍刚当上妈妈才六个月,本以为这会是个再平常不过的午后。她和丈夫吃完饭,正准备带孩子下楼散步,谁知,一场危机彻底改写了她的人生。小区里,一群人正惊恐地抬头往上看,对面居民楼十楼的阳台外,一个两岁的小女孩正用手扒着栏杆,整个身子都悬在空中,眼看就要掉下来。吴菊萍自己也是个母亲,那种感同身受的揪心让她没法当个旁观者,邻居们急得团团转,有人想用梯子救人,可根本够不着。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吴菊萍当场甩掉高跟鞋,冲到楼下,估摸着女孩可能坠落的位置,张开了自己的双臂,几秒钟后,女孩的小手一松,在众人的惊呼声中,吴菊萍用胳膊稳稳地接住了她。这一接,救了一个孩子的命,也让她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巨大的冲击力当场把她的左臂尺桡骨砸成三截,断骨甚至戳穿了皮肉,整条胳膊血肉模糊,剧痛让她差点晕过去。送到医院后,医生更是直言她伤得太重,手臂里必须植入钢板,康复期至少半年,而被救的妞妞,除了脑震荡和一些软组织挫伤,没有生命危险,对她来说,一个孩子的平安,比什么都重要。然而,身体的剧痛只是第一关,随着媒体的报道,吴菊萍成了“最美妈妈”,荣誉和善意像潮水一样涌来,她所在的公司阿里巴巴也深受感动,不仅给她批了带薪长假,还奖励了她二十万元。谁知,正是这笔奖金,把她推进了舆论的风暴眼,网络上的一些声音开始变味,有人质疑她救人是“作秀”,是为了出名获利。更过分的是,一些人开始对她道德绑架,要求她把公司奖励的二十万全部捐出去,“以此证明”自己救人的动机是纯粹的。面对这些非议,吴菊萍也试着解释过,她自己也是个普通人,要还房贷,要养孩子,未来半年都无法工作,这笔钱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保障。她把社会各界的捐款都转捐给了公益机构,只留下了公司的奖励,可这个合情合理的选择,反而招来了更猛烈的攻击,对她的指责也从质疑变成了谩骂。在这场几乎失控的舆论风暴里,任何解释都显得那么无力,她不再接受采访,退出了社交网络,一头扎回自己的家庭生活里,她明白了,自己管不了别人的嘴,唯一能做的,就是守住自己的内心。当网络上的吵闹声渐渐平息,她那次英雄行为真正的回响,才以一种更温暖、更持久的方式,在她生命里奏响。这份回响,和金钱名利都无关,最直接的,就是她和妞妞之间那份超越血缘的亲情。这十年来,她以“干妈”的身份,看着妞妞从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长成一个健康开朗的中学生,这种生命的延续和情感的联结,是任何奖励都换不来的。她从没后悔过当初的选择,反而从那场风波里学会了如何面对和忍耐,康复后,她主动选择转岗到阿里巴巴的公益部门,把个人的善举,变成了一份推动社会公益的职业。吴菊萍的故事其实在告诉我们,英雄不是神,他们首先是有七情六欲、有生活压力的普通人。